最晚89生的人群也已经有了3~5年的工作经验,他们正站在大公司与创业企业的十字路口,是跳槽到更好的企业,还是选择创业?前者相对稳定,后者颇具风险。
生于80年代这群人,最早的80生人已经35岁,夹在而立与不惑之间,性格与思想成熟,熟练学会工作技能、有行业人脉、有经济基础,正值一生中的黄金时期,也会是创业的最好机会。
当看到九零后的余佳文们作客央视大谈其谈时,八零后们开始集体焦虑看来不创业是不可以了。
创业,干什么?
在孩子生的第一年,他决定要换掉这种频繁加班、拿命换钱的日子。于是回到山东老家,招了2名大学生开始培养,干起了微信有关的事业这在当时很热门爆,主如果为当地企业开发公众号,运营公众号。
我的朋友C,是朋友圈中收入最高的。他是BAT的一流工程师,是某计算机范围的佼佼者,也曾获得公司内部大奖,假如一直干下去,待遇还有上升空间。
像他这种合法军,回到地方后反而寸步难行。企业的开发需要是有,但都被其它不懂技术的杂牌军给包了。杂牌军们拿着通用的程序,低廉的价格,迅速扫荡企业,已经赚到了第一桶金。
朋友C在微信开发事业无果后,选择做了一个当地生活有关的公众号+网站,由于命名缘由没办法认证,没办法认证就拿不到有关接口,拿不到有关接口等于此项事业又荒废了。
从某种意义上来讲,他的生活又转了一圈,从给其他人公司打工,回归到给自己公司打工,最重要的还是依赖我们的技术实力。创业并不是一劳永逸,高维空间到了低维可能不是秒杀,也会是被排外。
2015年起,朋友C开始做起了老本行:开发。为拥有开发需要的中小微型企业和网站建设,地域不限,需要不限。这项事业技术门槛较高,角逐较小,总算撑起了企业的运转。
2015年,朋友C的关键字是回归。回归到自己熟练的技能与熟知的生活。
我的朋友W,和朋友C的历程惊人相似。他也是BAT的职员,是一位资深媒体记者,在圈内有着非常不错的口碑和企业资源,薪资收入也颇丰。
这项事业有真实的用户需要在,雾霾紧急的北京,大量的人宁肯在家宅着也不想外出,但我得吃饭,也得喝水,也得购物吧;这项事业也有价值,北京有成千上万个如此的小区,也有数十万个小店,盘活这类小店的资源,将他们搬到线上,具备非常大的想象空间。
应朋友之邀,他选择辞职与朋友做小区O2O外卖项目。简单说,就是通过公众号展示商户信息,客户线上下单,线下送货上门。
这项事业还是没做成。朋友W遇见了和朋友C一样的问题,公众号认证和接口问题,直接推迟了项目的上线在2014年底,微信放开了认证政策,假如朋友W晚一些创业,是否项目就不会这么快失败呢?
我对朋友W舍弃这项事业的重点缘由尚不可得知,我的推断可能是小区O2O是一项非常重的事业,需要大众点评式扫街与谈判,显然拿笔杆子的文弱媒体人能想到,但办不到。
2015年,朋友W的关键字是清零。他需要清空我们的创业经验,从零开始学会网络金融的常识与资源。
2015年,朋友W也开始做起了老本行:媒体。依赖我们的专业能力做一家专注网络金融的垂直媒体。就像我的其它几个媒体朋友分别专注手机游戏、智能硬件和测评。
我的朋友M,做的也是微信有关的事业,他不懂技术,不会写文章,不靠专业技能事业却做得最为顺利。
朋友M依赖的是对内容天生的敏锐度,与对用户的心理的掌控没错,他就是公众号的百万大号。与他相同种类的人群还有微博段子手,与过去的每人网络红人人与人气QQ空间。
短短的几个月爆发期,微信调整广告方案,他的收入下滑后被迫回归老本行,接企业广告弥补团队投入。
他专注运营我们的公众号,通过接企业广告的形式,获得基本收入;2014下半年赶上广点通爆发,开始多账号运营方案,最高的时候月薪百万,微信编辑多达几十人。
几十个公众号还在,数百万粉群体还在,但朋友M已经想要转型了。转型的方向好几个:
做微商。总不可以一直发广告,一直为别人做嫁衣,要尝试自有商品。
做APP。朋友M感觉,APP可能比公众号更安全一些,更能留住用户?公众号的粉虽多,但同时面临政策风险和平台风险,哪个保证我们的账号违规被封禁?哪个保证公众号不会成为下一个微博?
做自媒体。总不可以一直复制别人内容,粉黏度太低,并且没上升空间。
2015年,朋友M的关键字是减法。他可以做的项目看上去不少,他需要不断做减法,选择一个专注其中。
回归、清零与减法2015年可能是网上创业者的最坏的机会,由于目前的创业并不是创业,你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继续过千篇一律的生活,还要回归我们的专业技能,需要学习学会新的趋势,需要不断舍弃和做出抉择。
黄太吉煎饼太难吃,身边的朋友都了解它的品牌,都关注了它的微博,但没一个人去吃它。
2015年也会是网上创业者最好的机会,倘若你做的不仅仅是纯粹网络的项目,而是作为一名网络老人与传统行业新人,投入到网络对传统行业的改造大军中。
西少爷肉夹馍太贵,9元一个的价格是其它传统小店的1.5~2倍,还因开创者内讧一度关停过。
大家是不是能做出更美味的煎饼,更具亲民价格的肉夹馍?
朋友做小龙虾非常辛苦,但也乐在其中。她爱吃小龙虾,把自己做的干净卫生、美味的小龙虾送到同好者哪儿,收成了满满的收获感。
我的另外一个媒体朋友X,酷爱吃小龙虾。她自己研究配方,塑造我们的小龙虾品牌,清早5、6点起床拿货,男朋友负责清洗,雇人送货上门,就在朋友圈和微博上的小圈子内一宣传,已经基本收入支出平衡了。
朋友也非常忙,忙到没时间见投资人,但龙虾是有季节的,每年4~11月是龙虾肥美的时候,而12月~3月,目前的她可能正在周游世界呢!
换任何一份工作,会有4个月的假期给你吗?
时近年底,行业内的一位CEO和投资人发起带创业人士去硅谷的活动,去硅谷学习;假如我是这位CEO和投资人,我肯定带创业人士们去下乡,去到北上广深以外的二三线城市,那里居住着很多的民众有着海量的传统企业等着被网络改造。
在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硅谷,和中国边陲的乡镇,是否后者更接地气?一款基于用户需要的APP和一项对传统行业的改造事业,是否后者的项目更有前景也更有社会价值?
假如要对2015年的创业趋势做预测,我觉得纯粹的网上创业会愈发艰难,这类项目最大概诞生于现有些网络公司之内,如微信之于腾讯,也大概诞生于网络企业的辞职职员,如刀塔传奇;而结合传统企业的创业投资项目,会愈演愈烈,也是八零后创业人士的机会所在。